抑郁焦虑、黑白颠倒打游戏、休学的15岁男孩返校复学、作息变得规范
个案介绍:
姓名:孙章(化名)
性别:男孩
年龄:15岁
咨询人:孩子家长
指导前情况:
抑郁焦虑、黑白颠倒、厌学躺平、沉迷游戏、喝酒、脾气差。
指导老师:
向杰
指导后情况:
作息变得规范,情绪好转,不再喝酒,回到学校上学。
一、成长经历
孙章的家长在向凡图寻求帮助时,详细描述了他的成长环境。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较少,且多以批评和命令为主。进入青春期后,孙章开始对学业失去兴趣,沉迷网络游戏,并逐渐出现情绪低落、易怒、昼夜颠倒的情况。在初步沟通中,凡图老师重点收集了以下信息:
1. 家庭互动模式:家长与孩子的交流较少,且多以学业表现作为评判标准,缺乏情感层面的理解和支持。
2. 孩子的现状:孙章长期熬夜打游戏,白天精神萎靡,对学校生活极度排斥,甚至尝试用酒精麻痹自己。
3. 可能的诱因:学业压力、家庭沟通不畅、缺乏自我价值感。
二、心理疏导
在初步信息收集后,凡图团队为孙章匹配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向杰。
向杰老师通过多次一对一交流,进一步挖掘孙章的心理状态:
自我认同感低:孙章认为自己在学业和社交上都是“失败者”,因此通过游戏中的成就感来弥补现实中的挫败感。
情绪压抑:由于长期缺乏倾诉对象,他的焦虑和愤怒情绪无处释放,最终转化为对现实的逃避。
作息紊乱的恶性循环:熬夜打游戏导致白天疲惫,无法集中精力学习,进一步加剧了对学业的厌恶。
向杰老师分析,孙章的问题是长期心理压力下的应对机制失衡。
基于孙章的情况,向杰老师制定了分阶段的调整计划:
(1)建立信任关系
初期不急于纠正他的行为,而是通过倾听和共情,让他感受到被理解。
引导他表达对家庭、学校的真实感受,帮助他梳理情绪。
(2)调整认知模式
通过认知行为引导,帮助他认识到“游戏中的成功≠现实中的价值”,并鼓励他寻找现实中的小目标(如每天早睡半小时)。
引导他理解,情绪问题并非弱点,而是需要正确疏导的信号。
(3)逐步恢复生活节奏
采用“小步渐进”的方式调整作息,比如先固定起床时间,再逐步减少夜间游戏时长。
结合他的兴趣,引入运动或其他线下活动,替代部分游戏时间。
(4)家庭协作
指导家长改变沟通方式,减少批评,多给予积极反馈。
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日常活动,重建亲子信任。
三、孩子的改变
经过数月的引导,孙章的状态有了显著改善:
1. 作息规律:从昼夜颠倒到逐步适应早睡早起,精神状态明显好转。
2. 情绪稳定:不再易怒或情绪崩溃,学会了用更健康的方式表达感受。
3. 减少游戏依赖:游戏时间大幅减少,开始尝试学习。
4. 重返校园:从抗拒上学到主动回归课堂,并重新建立学习信心。
这些变化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通过持续的心理支持和自我调整实现的。
四、家长的改变
家长逐渐改变了以往简单指责的方式,开始真正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,把关注重点从学习成绩转向情绪需求。家庭氛围明显改善,减少了无谓的冲突,家长也意识到,孩子的心理健康远比学业表现重要,适度的放手反而让孩子感受到被信任和支持。正是这些看似微小却意义深远的改变,为孙章提供了重新振作的家庭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