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入后,厌学休学的高一男孩内心得到调整,积极自信,重返校园

个案介绍:

姓名:孙强(化名)  

性别:男  

年级:17岁  

咨询人:孩子家长  

指导前情况:  

厌学休学,沉迷手机,厌恶学校,和父母之前的关系不亲近,不怎么和父母沟通  

诱发事件:  

和同学发生矛盾,不喜欢学校的环境。  

指导老师:  

王芳  

指导后情况:  

孩子在介入老师的陪伴下和心理老师的平行辅导下,内心得到调整,返校复学。

一、成长经历

孙强的成长故事并不复杂,但却充满了许多家庭教育的典型问题。孙强的父母平时都忙于工作,很少陪伴孩子,常常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。孙强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奶奶的陪伴下度过的,父母与他的沟通方式更多是命令式的,缺乏情感上的交流。在进入高中后,面对学业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不算好的学校环境,他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。最终选择休学。

在意识到孩子问题的严重性后,孙强的父母决定寻求帮助。他们通过朋友介绍,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,并报名了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心理疏导方案。在与前端分析师的沟通中,孙强的父母逐渐意识到,孩子的厌学情绪并非一朝一夕形成,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。前端分析师通过细致的沟通,全面了解了孙强的成长环境、家庭关系以及他目前的心理状态,为后续的疏导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二、心理疏导

在初步信息收集完成后,前端分析师根据孙强的情况,匹配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——王芳老师。

王老师选择隐形介入,通过介入老师的陪伴和引导,逐渐让孙强敞开心扉。在王老师和介入老师的耐心引导下,他开始表达自己对学校环境的厌恶和对同学的排斥。

通过进一步的沟通,王老师发现孙强的厌学情绪主要源于三个方面:一是与同学的矛盾让他感到孤立无援;二是他对自己的学业能力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。三是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,他无法适应学校的环境。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厌学情绪。

针对孙强的情况,王老师制定了一个详细的疏导方案。首先,她通过认知行为技术,帮助孙强重新审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。孙强逐渐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,并开始尝试用积极的方式看待问题。

王老师还帮助孙强改善了与父母的关系。她建议孙强的父母改变以往的沟通方式,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,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学业成绩。也不是一味的毫无章法的催促孩子去学校上学,在王老师的指导下,孙强的父母开始尝试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,倾听他的想法和感受。这种改变让孙强感到自己被理解和尊重,逐渐放下了对父母的戒备心理。

三、家长的收获

在孙强的心理疏导过程中,他的父母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和成长。他们意识到,以往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,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。通过王老师的指导,孙强的父母学会了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,如何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引导孩子成长。

四、孩子的改变

经过十天的心理疏导,孙强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。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封闭自己,而是开始主动与父母沟通,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他对学校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,从最初的厌恶到逐渐接受,并最终决定重返校园。

五、写在最后

孙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,厌学情绪并非不可逆转,只要找到问题的根源,并采取正确的方法,孩子的内心是可以得到调整的。在这个过程中,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。只有家长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,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关爱,孩子才能走出困境,重新找回自信和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