躺平摆烂,欺骗父母,亲子关系差的19岁男孩经辅导后积极工作,懂得体谅父母

情况介绍:

姓名:赵健(化名)  

性别:男孩  

年龄:19岁  

咨询人:孩子父母

指导前情况:  

孩子与父母经常发生冲突,尤其与孩子爸爸,基本与父母不说话,不跟父母住在一起。不在自己家厂里工作。骗父母说在外边找到工作了,实际在爷爷家玩。  

家庭情况:  

孩子爸爸脾气特别暴躁,孩子妈妈经常生闷气,父母从来没有表扬过孩子。  

指导老师:柳文飞  

指导后改变:  

经辅导之后,孩子回到家里工厂工作,跟妈妈道歉,会心疼妈妈了,不再顶撞父母。辅导期结束一个月后孩子妈妈反馈孩子状态很好。

一、成长经历

赵健的成长故事并非一帆风顺,他从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。父亲经营一家工厂,希望儿子将来能够接手。

然而,父亲的教育方式却以严厉为主,脾气暴躁,常常因为小事对赵健大发雷霆。

母亲也从未给予赵健足够的鼓励和表扬。

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,赵健逐渐形成了叛逆对抗的性格。

他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,但每次努力都被父亲的批评和母亲的冷漠所打击。

进入青春期后,赵健开始对父亲的权威产生反抗心理。

他不再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,甚至故意与父亲对着干。

面对孩子的撒谎叛逆,父亲的态度更加严厉,母亲也气闷无比。家庭氛围变得紧张而压抑,赵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几乎完全中断。

最终,他选择搬出家门,住到爷爷家,并欺骗父母说自己在外找到了工作,实际上却整天无所事事,沉浸在游戏和网络中。

二、导师指导

 

在接到赵健父母的求助后,凡图家庭教育的前端分析师首先与父母进行了深入的沟通,全面了解了孩子的成长环境、家庭关系以及现状的成因。

通过信息挖掘,分析师发现,赵健的问题并非单纯的对抗父母,而是长期缺乏情感支持和有效沟通的结果。父亲的教育方式过于专制,母亲的情感表达不足,导致孩子内心积压了太多的负面情绪。

基于这些信息,凡图家庭教育为赵健匹配了资深心理咨询师柳文飞老师。

柳老师拥有丰富的青少年心理辅导经验,擅长处理亲子关系问题。她首先对赵健的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问题挖掘和心理分析。

1. 心理分析

柳老师指出,赵健的行为模式是典型的“逃避型应对”。他通过“躺平”和欺骗来逃避现实压力,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是对父母期望的恐惧和对自我价值的怀疑。

父亲的严厉批评让他感到自己永远无法达到要求,而母亲的冷漠则让他觉得自己不被关爱。这种长期的情感缺失导致赵健形成了低自尊和消极的自我认知。

2. 疏导过程

柳老师为赵健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案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:  

情绪宣泄:帮助赵健表达内心积压的情绪,释放对父母的愤怒和失望。  

认知重构:引导赵健重新审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,帮助他理解父亲严厉背后的关心和母亲沉默背后的无奈。  

家庭系统改善:邀请父母参与辅导,帮助他们调整教育方式,学会用鼓励和支持代替批评和指责。

在整个辅导过程中,柳老师特别注重与赵健建立信任关系,让他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。同时,她也通过家庭作业的形式,让赵健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实践新的沟通方式。

三、家长的收获

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,赵健的父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。父母开始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不足,学会了控制情绪,尝试用平和的态度与儿子沟通。

他们变得更加主动,开始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支持。他们逐渐明白,孩子的叛逆对抗并非针对他们个人,而是对长期压抑环境的一种反抗。

四、孩子的改变

在柳老师的辅导下,赵健逐渐从“躺平玩乐”的状态中走了出来。他不再逃避现实,而是选择回到家里的工厂工作。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。他主动向母亲道歉,承认自己之前的错误行为,并表示会努力改变自己。

更令人欣慰的是,赵健开始学会心疼妈妈,体谅父母。他理解了父亲严厉背后的良苦用心,也感受到了母亲的关爱。他不再顶撞父母,而是尝试用平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。

五、写在最后

赵健的故事让我们看到,亲子关系的修复需要双方共同努力。父母需要学会倾听和理解,孩子也需要学会表达和体谅。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,赵健不仅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模式,也重新找回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连接。